查看原文
其他

經新冠一疫,八成港人盼中醫普及!

大公報 大公文匯 2023-08-19

本文要點

調查結果顯示,逾八成受訪者認為,中醫服務在本港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普及。

中醫藥在新冠疫情期間發揮顯著療效,民建聯最新公布調查結果顯示,近六成受訪者於過去一年有尋求過中醫服務,但是竟有超過半數受訪者不知道全港18區設有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。逾八成受訪者認為,中醫服務在本港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普及。


大公報記者 邵穎、方俊明 報道
民建聯表示,現時全港設有中醫服務的公立醫院少、中醫診金較貴,促請政府擴大「中西醫協作計劃」至更多公立醫院,增加選定病種數目,以及豁免病人的中醫診療費用。

民建聯調查發現,逾八成受訪者認為香港中醫服務需要進一步發展及普及。(資料圖片)

民建聯在三月初以電話隨機抽樣訪問764人,過去一年曾向中醫求診的市民中,33%表示因為相信中醫的診治理念,24%稱因為認為中醫藥的副作用較少,17%因為曾看西醫但未醫好,轉而看中醫。沒尋求中醫服務的受訪者表示,主要因為覺得中藥不及西藥快速見效,以及覺得服用中藥較為麻煩。

輪候時間超過一個月

70%受訪者認為,本港推動中醫發展及中西醫協作的力度不夠;64%認為現時政府資助的中醫服務不足夠。過半數受訪者表示,不知道全港18區設有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。近六成受訪者認同中醫對慢性疾病,例如癌症、糖尿病、血壓高等特別有幫助。

中醫藥對治療新冠及相關後遺症卓有成效。

身兼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永光表示,第五波疫情充分體現中醫對控制新冠病毒的療效,越來越多香港人患傷風感冒時傾向到中醫求診,但本港的公營中醫服務不足,18區中醫門診服務的輪候時間更超過一個月以上。

《大公報》早前的 「中醫藥新里程」系列報道,引起社會關注如何推動香港中醫藥業的發展。

《大公報》早前的 「中醫藥新里程」系列報道,引起社會關注如何推動香港中醫藥業的發展。

應加大治理病種數目

全港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中,現時只有8間公立醫院參與政府的「中西醫協作計劃」,而且選定病種數目甚少,只有中風治療、肌肉及骨骼痛症治療和癌症紓緩治療;參與計劃的中醫人數亦有限,最終每年只有少數病人能夠受惠。

陳永光表示,府應擴大「中西醫協作計劃」至更多公立醫院,增加選定病種數目,以及豁免病人的中醫診療費用。政府並應增撥資源,設立專項撥款,供院舍申請以作購買中醫或中西醫協作服務,例如外展診症和健康檢查服務等。

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熙認為,調查結果反映市民十分支持香港中醫服務進一步普及和發展,他促請政府盡早制訂中醫科學發展制度,包括設立中醫專科制度,確立培訓、考核和註冊等,並建議政府檢視《中醫藥條例》和《輔助醫療業條例》,賦權中醫及其他醫療專業可以互相指示和轉介病人治療,包括成像檢測和化驗檢查。

民建聯倡公院逐步設中醫部

民建聯建議,政府發展公營中醫服務,包括逐步在公立醫院設立中醫部,直接由中醫部提供院內「中西醫協作計劃」下的中醫服務,並增加公營中醫服務的資助撥款等。

民建聯建議政府應逐步在公立醫院設立中醫部,滿足市民需求。(中通社)

民建聯並建議政府,中醫診所的服務收費由現時的120元,調整至與公營西醫普通科門診的50元收費相若。政府並應增加中醫診所的資助門診配額,讓更多市民更容易取得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。

民建聯又建議政府增撥資源,加強宣傳推廣18區中醫門診服務,讓市民大眾、尤其是基層市民,能以相對實惠的價格使用中醫優質服務。同時應增加公營中醫服務的資助撥款,加快發展公營中醫服務。

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熙指出,市民支持香港中醫服務進一步發展普及的願望迫切,香港醫療系統以西醫為主,但隨着市民對中醫藥認識的增加,希望政府加快對中醫資源的投入,以達至在中西合璧的治療方案下,修長補短,為病人帶來最佳治療。

港澳與灣區內地城市在科研上優勢互補,強強聯手。圖為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指導學生做針灸研究。資料圖片

港銜接國際標準 助中醫藥出海


110項「灣區標準」6日公布,其中有58項標準由港澳相關機構作為牽頭單位或共同牽頭單位。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接受大公報採訪時表示,香港聯通國際,參與制定的「灣區標準」可更好與國際接軌,提升「灣區標準」在國際上的含金量。有廣東藥企認為,中藥飲片產品要實現標準化才能走向國際,香港可透過參與制定「灣區標準」,協助與國際主流接軌,助力中醫藥出海。
「『灣區標準』將促進灣區市場一體化,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。」毛艷華指出,今次過百項「灣區標準」的公布,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近年在機制、規則等對接方面的成效。不少港澳標準比內地標準要高,譬如中醫藥、酒店管理質量等標準,有了港澳因素的參與,促進「灣區標準」服務市場的質量更高。
「粵港澳地區是嶺南中醫藥的重要發源地與發展核心區。通過中醫藥『灣區標準』,做大做強大灣區中醫藥產業,助力將大灣區建設成為中醫藥海外發展的平台樞紐、中醫藥技術和產品走向世界的橋頭堡。」廣東省中醫藥局有關負責人表示。中智藥業集團公司副總裁冉強表示,中藥譬如中藥飲片產品要實現標準化,才能走向國際化。而香港具備良好的中醫藥人文環境、一流的中西醫文化交流平台、優質的人才和科研資源,不僅可參與「灣區標準」,還可與大灣區的中醫藥產業對接起來,從而促進中醫藥走出國門。
香港作為服務業主導型經濟體系與國際化平台,專業服務亦國際化;譬如香港發展高增值和需要精確專業知識的產品生產與服務,是整個產業鏈裏的高增值部分,可攜手珠三角高新技術產業與先進製造,共同提升『灣區標準』質量。」毛艷華稱,很多香港標準有行業協會、專業評估機構乃至在香港的國際協會參與,更趨於與國際接軌,因此有了香港參與的「灣區標準」可更好地與國際接軌;而且香港作為「超級聯繫人」,聯通國際發揮橋樑作用,促使「灣區標準」更易得到國際認同。

透視鏡 | 重西輕中的老問題



  

文/蔡樹文


民建聯早前就市民對香港中醫藥服務意見進行調查,結果顯示,超過8成受訪市民認為香港中醫服務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普及,超過7成市民指現時推動中醫發展及中西醫協作的力度不足夠。


調查結果完全在意料之內,中醫中藥作為五千年華夏文明瑰寶,有華人的地方,便有中醫中藥影蹤,能否在不同地方發揚光大,決定於當地政策。中醫中藥在香港不能說不普及,每條街總有一兩間中藥店有中醫師駐診,市民亦接受中醫治療。


長期以來,受制於政府醫療系統重西輕中,公共醫療資源大量向西醫傾斜下,缺乏公共資源的香港中醫師,淪為配角。不少市民雖然相信中醫能治好他的病,礙於以西醫主導的公營醫療系統收費便宜,唯有放棄睇中醫,或者將中醫作為輔助治療選擇。


今天,香港中醫藥在許多政策及措施推動下未能快步走,主要原因是缺乏「上層建築」有全盤規劃全方位推動。其次,投放在中醫中藥的資源太少,中醫與西醫的資源差距太大。




編輯:喬一

審校:蘇萊


相關版面

往期推薦

機場、高鐵站、口岸,全部逼爆!


需自費!這5類人豁免


大文快報(2023.04.06)周四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